白鹿洞书院肇始于唐,办国学于五代,定名于北宋刺赐,宏大于南宋朱熹之复兴,传承于元,邵隆于明清,千有余
同文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同文中学校园内,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同文书院包括同文书院旧址、儒励女中办公楼和教课楼旧址。“同文书院”四字为孙中山先生题写。同文书院旧址坐东向西,建筑面积约2220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墙面,红机瓦,四坡顶。建筑原高四层,现为三层;儒励女中教课楼旧址楼高三层,南北坐向,建筑面积约1740.8平方米。墙面为青砖砌筑,屋面红机瓦,四坡顶,该建筑门窗用料硕大,窗框为拱形砌筑;儒励女中办公楼旧址坐北朝南,高四层,建筑面积2243.8平方米。该建筑门窗用料硕大,窗框砌成的线角形式多样。同文书院曾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留美女博士,旧址建筑为西式造型的中国近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2013年3月5日,同文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濂溪书院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汝城县城区西南,106国道从东侧通过,距汝城县城区中心800米。是为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公元1220汝城县令周思诚建濂溪祠,九易其址,保存至今。书院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50m²,有大小房屋30多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整个书院前临秀溪,后倚青山,松涛白云,流水锵然。清代著名作家郭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等名人曾求学于此。
鳌溪书院位于江西抚州(今属抚州乐安县)。元大德四年(1300)学者夏友兰请于邑尉明安墖儿,捐田500亩建于东门外鳌溪旁。中建讲堂、旁列两庑,门外有书舍6楹,祀先贤。
槐堂书院,位于江西金溪。又名槐堂书屋、陆氏家塾。宋绍兴间陆九皋创建于延福乡之青田,为讲学授徒之所。
康斋书院 位于江西崇仁。又名小陂书院。
雯峰书院,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龙溪村饶家堡,距甘竹镇约2千米,为明代史学家、教育家饶秉鉴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所建。雯峰书院背靠青山,面临龙溪,北望军锋,西瞰金嶂,占地面积5032平方米。雯峰书院为典型的赣派建筑,高墙深院,檐角飞翘。书院分上、中、下三厅,居中为教学区,侧为生活区,有庭院5处,整座建筑布局简洁,古朴素雅。雯峰书院为明代江西有影响的书院之一,教育学生务实,认为成才多途,四方从学者甚众,在明末至清中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涌现了较多广昌籍人才。2018年3月9日,雯峰书院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临汝书院坐落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又名南湖书院,原名南湖道院,初建于宋淳佑九年(1249),是临川首家皇家敕制匾额,曾名震海内,先后培养出程钜夫、吴澄等文化名人。古临川曾被称为临汝,取自临水和汝水,而临汝书院之名也由此而来。占地面积约94.7亩,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为江西大型仿宋建筑群。临汝书院仿照古代学宫结构建造,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合院式布局,为江西大型仿宋建筑群。设计有文成宫、书院、大门、商业建筑四大建筑群落,书院集儒学与书院文化展示、儒学文化研究等功能为一体。2022年6月17日,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盱江书院原来位于南城县(古称建昌)城北登高山下,于北宋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由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及诗人李觏所建,是江西古代书院史记载中能有“门徒千人”的仅有三所书院之一,成为当时东南学子向往的著名书院。李觏在盱江书院主事六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是他的高足;曾任吏部、礼部、兵部尚书、尚书左丞的邓润甫也是盱江书院李觏的得意门生;北宋著名学者陈次公、西京作坊使李山甫等38人都是他的优秀学生,。
仰山书院是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城王家巷的景点,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该院为南宋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讲学过的崇正书院遗址。书院右侧“先儒祠”是清代生员祭祀乡贤象山先生之所,现书院建筑面积1078平方米,构架保存完整,是江西省省级保护文物、县文博所办公之处。仰山书院从前身崇正书院开始,便是人才济济、桃李芬芳,大明王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便是书院培育的优秀学子。吴伯宗从小聪敏,洪武三年(1370年)乡试中举,名列第一为解元。第二年,吴伯宗进京会试,因为状态不佳仅位列第24名。却不曾想,位列第一的郭翀因为容貌丑陋被皇帝朱元璋降为榜眼,而颜值颇高的吴伯宗因为相貌堂堂成功逆袭,成了状元。
兴鲁书院又名“兴鲁坊”,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城区香楠峰东麓(今抚州市六中、实验小学内)。由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创建,是江西省抚州市文物重点保护之一的历史书院。
去年秋,穿过金色的稻田,路过一片茂盛的芦草,一栋三进的古院落出现在眼前。四周一片寂静,连书院门前都长了些青草,看来平常极少有人探访。
阳明书院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山风景区内,其前身为九邑会馆、青原会馆,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正德五年(1510年),王阳明任庐陵知县时,在青原山讲学,奠定了江右王学的发展基础,并使庐陵成为“理学之邦”,有“东南邹鲁,西江杏坛”之誉。为纪念王阳明,庐陵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青原山建阳明书院,后几度兴废。2012年,吉安市按庐陵古建特色在原址上原貌复建阳明书院,书院中轴线由门厅、传心堂和五贤祠三部分构成,古色古香,美轮美奂。阳明书院正面的两幅字“东南邹鲁”“西江杏坛”是当时为全国讲会中心之一的荣誉。邹、鲁是孔子、孟子家乡的雅称,泛指有文化的地方。东南是指阳明书院所在地。杏坛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是指教书育人的地方。
白鹭洲书院,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沿江路248号,南宋吉州知军江万里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宋代在白鹭洲上创建书院时,就依洲名而称之为“白鹭洲书院”,为江西四大书院(一说为江西三大书院)之一。白鹭洲书院现存古建筑除风月楼、云章阁外,尚有中山院、文山院、红楼,还有泮月池、复古亭等。白鹭洲书院在当时起了榜样领头作用,遍及吉州县城乡的千百书院相继建立繁荣起来。2013年3月5日,白鹭洲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昌书院位于江西西昌城永和门。清顺治年间知县魏双凤创建,原址在新建县治旁。嘉庆二十一年(1816)迁建永和门内。自后兴学不断,主院者皆以诗书正学教人。
洪都书院位于南昌市城区。包括古洪都书院和新洪都书院。
钟陵书院,位于江西进贤。明正德七年(1512)提学副使李梦阳改福胜寺建,以进贤旧名钟陵镇,故名。
《江城名迹》,宗濂精舍旧在望云门外龙沙冈,祀周濂溪先生。宋理宗曾亲书「宗濂精舍」赐额。元末废。或疑精舍乃释氏之称,于濂溪无当。按:古昔名儒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后汉包咸在海东立精舍,朱子有武夷精舍,叶少蕴有石林精舍。
雷塘书院又名雷湖书院。宋代洪氏世居于此,太平兴国间洪文抚于居处建书院,以训迪子弟,并招徕各处学者,位于江西安义。
经训书院,是清代江西古书院,与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友教书院并称为南昌四大书院。经训书院创建清代,旧址在南昌市城区内,先在系马桩,后迁到干家巷。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时为江西按察使的刘体重认为南昌省会城内书院皆注重制艺,换言之,即这些书院都是当时科举之附庸。为些,他欲明经学,于是在南昌系马桩建书院,名为“经训”,意主倡明经学也。刘首捐俸银千两,邀各道、府、州、县劝助,事未成而刘以擢湖北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继任按察使温予巽(陕西汉阴进士),爰分廉为倡,又捐俸为倡,复征各属劝捐完成。
友教书院,又名澹台祠书院、友教堂,位于永和门附近。
东湖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街办刘将军庙社区。是宋朝嘉定四年(1211年),隆兴府通判丰有俊于李寅涵虚阁故址上建筑。继任知府袁燮又“縻钱二百万,米百余石,以竟其役。规制益广,合三十有四间”。同时奏报朝廷,赐额“东湖书院”,一并发文征江西11郡的图书充实书院。东湖书院的日用经费来自东湖部分收入与公田之租。东湖书院成立后,来者甚众,陆持之曾任书院山长。嘉定十六年滕强恕任府事,向东以东百余米。宋代黄榦、李燔、饶鲁曾讲学于此处,江万里、程文海也在此游学。
豫章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书院街8号,是江西较大书院之一,曾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齐名,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豫章书院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14年),江西巡抚重修于明朝万历年间。明朝时期,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书院发展停滞,后被迫停办。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白潢在书院原址进行重建。清朝末年,豫章书院逐渐向高等学堂过渡,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江西实业学堂,民国后期改称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并入南昌大学。豫章书院规模最盛时期是在乾隆四十年(1774年)以后,基本沿用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布局。中路轴线从南到北,地势逐渐升高,依次分布头门、二门、文渊堂、书房、丽泽堂、五间房、藏书阁等七栋主体建筑,此时书院建筑主要以讲学、修习为主。历史上,众多文化名人曾在此从事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如进士熊飞渭、鲁瑗[yuàn]等,
鹰潭市余江区锦江书院,由倪镗之父倪阶创办,曾获嘉靖皇帝御题匾额,一度与白鹿书院、岳麓书院等江南四大书院齐名。
道一书院 位于江西鹰潭。宋程绍开建。
象山书院位于中国江西省贵溪市,亦名“象山精舍”,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其创始人为陆九渊,世人称其为“象山先生”,其学说与当时“程朱理学”相抗衡,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因此,象山书院是中国哲学“心学”起源地。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次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书院历经数百年,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书院实物遗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处。院内设有“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等固定的展览、陈列。书院平均每年接待参加人数达6万多人次,其中仅接待海外专家学者及文化团体就达1万人次。
华林书院是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齐名,其址在华林浮云山上。华林书院最早是胡氏家族私塾,后发展为华林学舍,宋初胡仲尧将其扩建为华林书院。它是一所家族化书院,曾为大宋朝廷培养大批人才,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走出进士55名,官至刺史、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多是华林书院培养的。
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约1165-1166)。吕祖谦这一讲学会友之所,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据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记载:“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今市内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
“石洞书院”是南宋古代书院,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8年)由郭钦止创办。曾先后有叶适、朱熹、魏了翁等名师在石洞书院掌教,是南宋初的学术中心,更开创了浙江民间兴学重教的新风。近九百年时空的侵蚀,书院地上建筑毁坏,文化活动荡然无存。乡贤郭杭伟等在从2017年开始倡议复兴石洞书院,成功把所在地浙江郭宅(原郭宅镇)申请为浙江省传统村落,国家级传统村落,并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东阳市石洞书院”,推动政府和社会力量重视并启动书院保护工作 。新石洞书院以鉴古开新、中外会通、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为宗旨,融会人文、社会、自然和技术学科于一体,面向科技产业和乡村振兴开展人才培训和咨询。公众号、网站、云端书院和生员中心打通,以互联网手段传播信息文明,是对基于农耕文明的传统书院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2年12月被评为“金华十大历史书院”。
紫阳书院,原名紫阳别墅,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间(1703年),由两浙都转盐运使高熊征及盐商汪鸣瑞等捐资建造,初名“紫阳别墅”。
诂经精舍,书院名,原址位于杭州。嘉庆二年(1797),浙江学政阮元于西湖孤山上构屋五十间,集全省通经之士纂辑《经籍籑诂》。阮升任浙江巡抚后,于五年(一说为六年正月)将其辟为精舍,谓:“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阮元《西湖诂经精舍记》)。崇汉学,轻理学,精舍祀汉许慎、郑玄,不祀宋程颢、程颐、朱熹,使学者知为学之要,在乎研求经义,而不在乎明心见性之空谈。择浙江经学修明、通于一艺者肄业其中。
崇文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位于西湖跨虹桥西。
万松书院初创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名报恩寺,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是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的地方。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唐朝曾在万松岭上修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在报恩寺原址改建万松书院,奉孔子像,并聘请孔子的后代孔衢、孔绩主持院务,世代相袭。
慈湖书院,为纪念南宋杨简建。有两处。(1)在饶州乐平(今属江西)城东古长乐坊、观音阁附近。简知乐平时,首倡兴修学舍,阐明心学,以崇教化。元至元十九年(1282),县尹翟衡谋于故宋丞相马廷鸾,建书院,专祠杨简。事既上闻,赐额“慈湖书院”。二十九年,马端临出任山长,历 27 年。至正元年(1341),危素撰有《乐平州慈湖书院赡学田记》。元末废于兵燹。明万历间复建丽阳书院,清康熙时再建凤游书院,继承慈湖学派传统。(2)在明州慈溪(今属浙江)。宋咸淳间,简逝世 40 余年后,制置使刘黻就其故居建书院。
位于大溪边乡东山村西边的西岩山上,是开化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景定三年(1262),由进士、明道书院山长余坦所建。重修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由大溪边村教谕余锡麟与乡里的善士集资重建。现在所看到的遗址就是清·咸丰年间重修后留下来的。
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凤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为福州省城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建校于1817年,距今(2020)203年。是福建省教育厅唯一直管的中学,是原国家教委确认的中国名校,学校名师荟萃,校友中人才济济,先后有11位校友被评为两院院士。
致用书院是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一,初名致用堂,由福建巡抚王凯泰所创。致用书院存在的时间虽短,却振兴了福建的学术风气,培养了不少经、史、古文方面的优秀人才。
鳌峰书院,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鳌峰坊,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巡抚张伯行所建的书院,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鳌峰书院广置书籍,校刊55种儒家著作,添建120间书舍,后增为140间。书院内有花园和一口大荷池,周围还有假山、石洞、楼、亭、池、榭,一路夹植松、杉、竹、柳,环境幽美。
正谊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巡抚张伯行创鳌峰书院,设“正谊堂”,取《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收集宋至清初濂洛关闽学派理学名著及历代名臣文集55种刊刻行世。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在新美里(今黄巷)设正谊书局,重刊《正谊堂全书》。各书卷末均刻有长方形篆书牌记:“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谊书局重校开雕”。同年,镇闽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英桂拨款购得骆舍铺(今东街28号一带)民屋,将正谊书局移于此。沈葆桢、杨庆琛等人适于其时请建专课福州十郡举贡的书院,英桂遂如所请,撤书局,设正谊书院,延师课士。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谊书院与邻近的凤池书院合并为“全闽大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更名为“福建高等学堂”。1911年,福建光复,翌年,福建政务院教育司在正谊书
芦塘书院坐落于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芦塘社,清嘉庆年间,芦塘书院设立于芦塘祖祠光裕堂内,为陈氏一族的独办学堂。抗战时期,芦塘书院还曾作为青礁小学的临时办学场所。
玉屏书院位于玉屏山麓(即今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内),其旧址原为义学。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将军吴英在其址建文昌殿、萃文亭。后户部郎中雅奇增建集德堂,增置学舍,为士子课文场所。 玉屏书院是老厦门人心目中普遍认知的一所。清末废科举,地方政府和社绅将玉屏书院改名厦门中学堂。民国元年改为思明中学,1928年更名省立厦门中学。解放后,省中和市中合并,称厦门一中。1953年,厦门一中迁深田路现址,玉屏书院旧址改为厦门第五中学,其后门就在玉屏巷内。
屏山书院是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的书院,2018年,被列入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延平书院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延平书院建设总用地面积24476平方米,项目二期占地面积15816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主要建设藏书阁、尊经阁、礼殿堂、秋月楼、厢房、四贤祠(藏书阁、礼殿堂、四贤祠)。延平书院是两宋时期福建最早的官方书院。宋代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为纪念延平四贤,南剑州知州陈宓在九峰山脚下仿白鹿洞书模式建造了延平书院。自建成后700多年间,均有重修。延平书院东侧与规划建设的九峰山公园东大门毗邻,南侧为即将修建的闽江大桥至316国道连接线,西、北面倚山,环境幽静,交通便利。书院占地面积8671平方米,总投资约3500万元,计划2017年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和平书院,地处今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为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朱熹在此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等一批理学著作。
小山丛竹书院是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泉州旧八景之首,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是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创建的一所书院。书院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北门模范巷,不二祠旁,与泉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院并称“四大书院”。书院东西宽40-80米,南北长约100米,占地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北临执节巷,东抵铜莲寺,南与府城隍庙一墙之隔,西距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都督第百米之遥,有一小巷相连。小山丛竹石坊1983年1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山丛竹”地处泉州城北,唐代为纪念“闽文之祖"欧阳詹,建有祀詹祠堂;北宋在祠旁筑屋为“小山丛竹书院";南宋朱熹多次莅院讲学,建亭植竹题匾;近代弘一大师曾在此讲经题字。特别是南宋以来,古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小山丛竹”朝拜朱熹,该园因此声名远播,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址在莆田枫亭塔斗山。隋代有僧人在山上建寺,唐代士人多住寺读书,并设讲堂、书堂。宋南唐王陈洪进少年时也在此读书。学者林迪在此讲学,蔡京、蔡卞兄弟皆从师之,武状元薛奕也曾在此读书,南宋朱熹曾在此讲学并倡建会元书院,元代状元林亨在此读书时写有《螺江风物赋》。明初书院毁坏,嘉靖四年(1525年),知县萧宏鲁率乡人复建。明末御史兵部尚书林兰友,进士徐稚佳等均在此读书成名。
文澜书院是一座民间创办的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文澜书院,嘉庆十五年(1810年),邑绅进士何太清等倡议筹建,院址在太平门外下九甫绣衣坊,是民间知名人士创办的一间书院。清道光以后,仍继续开办,但入学人数不多,至晚清早已废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雅书院位于广州西村,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学府。 在中国古代,书院是有别于官学和私塾的教育机构,“书院”一词早见于唐朝,但严格意义上书院出现在宋朝。相对于传统的官学和私塾而言,书院在办学目的、经费来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经过两宋的发展,书院已与官学、私塾地位同等重要,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应元书院[Yìngyuán Shūyuàn] 历史地名。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道辖内,越秀山麓应元宫内。清同治八年(1869),广东布政使王凯泰发起,公帑兴办,为清代官办书院、广州四大书院之一。该书院作为本省举人深造之所,津贴较优,每年甄别举人入学,每月考课两次,初二为官课,十六为师课。古学课题用殿试卷誊写,策论照新贡士殿试式,制艺、试帖诗卷皆白折誊写,照翰林院格式,诗赋照庶吉士散馆式,皆为举人参加会试、殿试做准备,期望应考中元(会试头名会元、殿试头名状元),故标名“应元”。因培养出状元梁耀枢而闻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停办,改作广东先贤祠。光绪三十四年与菊坡精舍合并为广东存古学堂。民国年间改为广州市立一中(今广州市二中本部)。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菊坡精舍[Júpō Jīngshè] 历史地名。位于广州市越秀山南麓,越秀区洪桥街道辖内。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学海堂书院,是清代道光时期的著名书院。学海堂书院,是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继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1825年)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
羊城书院位于广东广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督粮道蒋伊创建穗城书院岭南义学于城南龙藏街。雍正八年(1730)知府吴骞修葺。嘉庆八年(1803)布政使康基田改岭南义学为羊石书院,又将康熙二十三年知府刘茂溶建于城南木牌头之珠江义学改为珠江书院。嘉庆二十五年知府程含章因郡属书院虽岁延塾师,支修金,但未设膏火,无生徒肄业,遂将羊石、珠江二书院及广州义学合而为一,更名“羊城”。又更穗城书院为羊城书院外馆。请示巡抚及布政使司,得充公田700亩,变价得款,连同官绅捐款共银3万两。设立生童膏火170份,当年甄收内课生童各40名,外课生童各20名,共120名。订立规条,延请名师,实心教读。程含章公暇亦到院中教诸生以“修身立品”、“实济时用”、“有体有用”之学,使之“达而在上为名臣为循吏”,“穷而在下于乡里教授孝悌忠信之理”。学重自修,定期开讲。先揭讲书日期于大门,届日教师出讲,撮要而言,生徒屏息倾听。诸
越华书院[Yùehuá Shūyuàn] 历史地名。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道辖内,今越华路原布政司后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广东盐运使范时纪接受广州商人联名建议而倡办,为清代官办书院、广州四大书院之一。院舍四进:前座为大门,二座为大堂,三座为讲堂,后座为书楼和先贤祠。两厢为长廊,另有堂、厅、室等 20 余间。该书院颇获富商捐款,故经费充裕,招生亦多收商贾子弟。学制初定为 3 年一甄别,后改为 1 年一甄别。考试分为师课、官课 2 种,内容主要为四书文(八股文)、试帖诗,与当时科举考试紧密相关。光绪年间始加考经史古学。冯成修、梁廷枬、丁仁长先后任山长。鸦片战争时期,钦差大臣林则徐至粤查禁鸦片,曾驻节于此,作为行辕。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废书院、建学堂”,该书院改为广府中学堂。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粤秀书院[Yùexìu Shūyuàn] 历史地名。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辖内,今解放北路 988号越秀公园内。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两广总督赵宏灿、广东巡抚范时崇倡办,因位于越秀山之南,称“粤秀书院”,又称粤东书院,为清代官办书院、广州四大书院之一。清雍正八年(1730),广州知府吴骞重修。雍正十一年,御赐诸省书院内帑各千两,该书院是在穗众书院中唯一受赐者,因此声名大振。嘉庆、同治两朝续修,尤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规模最大,南北长 125 米,东西宽 30 米,面积 3700 平方米,由中、东、西三组建筑组成(书院主体、大堂、御书楼)。办学宗旨为使诸学子“处则为正士,出则为良臣”。乾隆二十年(1755),山长冯成修制定《粤秀书院学约》,嘉庆六年冯敏昌掌教时又作增订,为清代著名学规,不仅引领岭南学风,在学海堂兴起前实居粤省书院之冠,有“海滨邹鲁”之誉。光绪二十九年(1903),
万木草堂原为邱氏书室,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中法战争后,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在此创办万木草堂。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陈千秋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国家培养有识之士与栋梁之才,特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并在此聚徒讲学,之后更是在万木草堂策源发起中外闻名的戊戌变法,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道浓墨重彩。万木草堂不同于封建旧式学府,它与封建教育分庭抗礼, 培养学生志在用新的观念与方式改造中国与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维新变法骨干。2019年10月7日,万木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增城莲花书院遗址鸟瞰图。莲花书院位于南香山的莲花洞,依山而建,左右山峰拥抱,门前有溪水蜿蜒流淌,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湛若水塑像。 “湛子洞”摩崖石刻一直被视为南香山文化的象征。 莲花书院遗址供游客参观的栈道是悬挑式结构设计。 明代基石。书院遗址建设工程方案设计主要遵循“文物最少干预”...
崇文书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于今已老化残破。新安敬老院、公益事业理事会,十分重视文物古迹保护,筹资25万元,对书院进行修复。书院焕然一新,连同周边的景致,成为故城洪阳的游览胜地
莲峰书院又称忠贤祠,位于潮汕名胜迹地莲花峰西北侧钟南山麓,坐北向南,座拥主峰莲花峰,背靠粤东名刹莲峰古寺,主体结构二厅二天井,纵 30.2米 、横 12.9米 ,自明代创建该址以来,闻名远近,功能合二为一,既是纪念性祠堂,又是兴学育才的书院,为清代潮阳县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为东山书院、莲峰书院、六都书院、贵山书院),人们出于对文天祥丞相的敬仰和怀念,四百多年来多次对其维护修缮,是一处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遗址。
在佛山市石湾区。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8年)。书院建筑组群由山门、香亭、正殿及奎星楼等组成,占地约650平米。是佛山是内现存较好的一处清代书院建筑群。院内房舍宽敞,环境幽雅,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各类建筑木石雕刻用才优质,工艺精湛。是了解清代粤中地区书院建筑的一处珍贵实例。近年经修葺,改作石湾展览馆。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岳麓书院主体占地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岳麓书院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
文靖书院位于湖南浏阳。宋绍圣初杨时(号龟山)知浏阳,曾与士人讲学于城南,后人因建书院于向阳门内西街,以其谥号为名,并建龟山祠祀之。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潇湘街道湘江北路69号,地处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聚的石鼓山上,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明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石鼓书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创建的书院。现为衡阳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2011年1月24日,石鼓书院作为石鼓摩崖石刻(含石鼓书院)组成部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5月12日,石鼓书院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又称“龟山书院”,由杨时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后废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人重建书院并在此讲学,后被魏忠贤下令拆毁;清代书院重建,后改为东林小学;2002年腾退小学,开辟为旅游景点。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东林书院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在明末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使得书院声名大著;书院在明末党争中是“东林党”成员的聚集地和来源地,是全国政治的焦点,也是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东林书院内悬挂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到了全国民众较为广泛的认可。2006年5月25日,东林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无锡市梁溪区
民国年间主持江南图书馆的柳诒徵先生对此曾有评说:“道光以来,盋山四松擅丘壑之胜,而惜阴书舍主讲者,率多大师宿儒,俞理初、胡竹邨、冯林一诸先生倡学于前,李小湖、薛桑根诸先生讲艺于后,龙蟠里一隅遂为南京学术…
钟山书院位于上元县城(今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原白下会堂和原白下区职工业余学校一带),是清朝时期南京最重要的书院之一。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倡建,选通省士子肄业其中,延师教训,门给廪璈。有大门、讲堂、斋舍等主要建筑百余间,规模较大,世宗御赐“敦崇实学”额。
正谊书院,徐州古代书院。位于徐州城东南凤冠山,明嘉靖十四年,主事张镗建观道亭,祀石刻圣像,初名川上书院。
紫阳书院 ,成立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巡抚张伯行所建,位于苏州府学(今苏州中学)内尊经阁。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北角,享有“吴中第一胜”之称,是我国现有城市园林中最早(春秋时期)的风景名胜园林,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虎丘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虎丘山庙宇均沿山道而筑,虎丘山大小景点有几十处,处处都流传着典故传说。和靖读书台创建于宋代,是苏州书院中最早的一座。
茅山书院,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北宋天圣二年(1024)创建于江苏句容的茅山,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
南皋书院位于贵州都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5)提学徐秉正在邹元标弟子陈尚象、吴铤等恳请下建,以元标号南皋,故名之。门屏、讲堂、夹室、甍楼、学舍等均完备。巡抚江东之为之作记。
龙冈书院坐落于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中国阳明文化园内,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1508年谪居龙场后所创建。《贵州通志》中有所记载,“黔中之有书院始于龙冈,龙冈之有书院始于阳明”。时光荏苒,五百余年转瞬即逝而龙冈书院也历经了三代的变迁。 1508年(明正德三年)因直言上书而获罪遭贬的王阳明,历经百死千难抵达贵州龙场,面对困苦的环境他并没有放弃。在此,反思“程朱理学”,研习《易经》,最终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立了“知行合一”学说,史称“龙场悟道”。随即,他开始在阳明洞内开坛授课,后因人数过多山洞里面容纳不下,乡人则为王阳明请构书院,筑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等建筑,称为“龙冈书院”,第一代龙冈书院由此诞生。
贵山书院创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贵州巡抚元展成奉朝廷令,用银1000两,在阳明书院原地重修,增建学舍50间,购买经史典籍给类书1000余卷,还购买田土设置学田作生员生活来源。到了嘉庆二十年(1815年)贵州巡抚曾燠及后来同治八年(1869年)贵州巡抚曾璧光都曾重修。光绪皇帝想实行变法,下诏各省书院一律改设学堂,二十七年(1901年),贵山书院之名遂取消,1902年建立贵州大学堂,为国家重点211工程高校贵州大学。
丽正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东都洛阳紫微城,为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由唐玄宗创立于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作为官方的修书机构,其首要任务是搜书、校书、藏书,是中国第一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称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书院”。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在秘书监马怀素的建议下,唐玄宗选拔了饱学之士20人,于东都洛阳设乾元修书院,在乾元殿编校书籍。为使修书工作顺利进行,朝廷于次年将乾元修书院改名为丽正书院,新增设检校官,并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丽正书院作为官方的修书机构正式成立。书院的主管人员“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随后不久,唐玄宗在京师长安也设立了丽正书院。集贤书院收藏图书达53915卷,且分抄正副两本藏于长安与洛阳。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为庆祝《封禅仪注》一书告成,唐玄宗在集仙殿赐宴群臣,君臣相谈甚欢,因集仙而思集贤,遂下诏将丽正书院改为集贤书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三面临湖,环境幽静,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商丘古城最重要的景点,是众多游客瞻仰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国学的重要场,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之一,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府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 书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废止,嵩阳书院作为这种已经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载体,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为历史纪念碑,其对于现代教育文化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200
上蔡书院,位于河南上蔡。原为谢良佐读书处。南宋建为谢显道祠。宋元即其地建书院。后毁于兵。明正统五年(1440)知县贺威重建为祠。成化十年(1476)提学佥事吴伯通重修。
晴川书院位于汉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汉阳知府郝士錞所建,院址初在汉阳南纪门内,1742年(乾隆七年)扩充修建。1799年(嘉庆四年),郡守刘斌用赈济余款购置张姓民宅改建书院,晴川书院遂迁址至试院西(今群建路武汉三中校址),“晴川书院”为刘斌亲手所书。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改为汉阳府中学前堂。旧址原建筑已不复存在。
江汉书院为武昌最早的书院,位于武昌粮道街。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为湖北提学使葛寅亮主持创办,以长江、汉水为楚地之望而得名。原址在武昌文昌门内,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迁移至武昌巡道岭(今武汉中学处)。1902年并入经心书院,改为勤成学堂。如今旧址原建筑皆已不复存在。
两湖书院,1890年(光绪十六年)四月,张之洞于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赀,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每省员额两百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四十人,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不久又称为两湖总师范学堂。
问津书院,又名孔子庙,是湖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是一个以千年问津书院为载体,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脉,以荆楚文化知识为底蕴,以高品质书院文化观光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晋阳在历史上曾一度为太原郡、并州治所。如今的晋阳古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古城营村,而现今的太原大体为古时的阳曲县。“晋阳书院建自前明。”嘉靖九年(1530年),山西按察副使陈讲,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今市公安局所在地),辟建院舍,开办了“晋阳书院”,召收城中学士、仕子讲读于此。
金台书院(Jintai Academy),又称状元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晓市大街203号,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现为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金台书院坐北朝南,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建筑共计六十四间。金台书院原隶属顺天府,是典型的官学化书院,也是现存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书院,对研究清朝义学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5月24日,金台书院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北京的故事(六〇三)谏议书院_老树枯草_新浪博客,老树枯草,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编著的蒙学教材《三字经》中的内容,说的是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登科的典故。清任薰《窦燕山教子图》,苏州博物馆藏窦燕山,原名窦禹钧,生于唐末,卒于后周,一说幽州人,又说范阳人,实际上都是指今天的北京。北京古属燕国,又有燕山,文人常以地称名,所以又叫他窦燕山。窦禹钧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史称他精于词学,义行高笃,家法为一时表式。唐亡后,窦禹钧历仕五代,后周时官至太常太卿、谏议大夫,是中国少有的政治上的“不倒翁”。他的活动足迹广博,遍布今北京地区,以及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在北京期间,他还在昌平留下了一段颇堪咀嚼的公案。清查慎行《人海记》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昌平)东山口内二里景陵果园之傍有古槐一株,其大数十围,中空,可容十人坐,相传为燕山窦氏庄。”清查慎行《人海记》也称:“昌平州天寿山古槐,相传窦禹钧家物,树中枵,...
云南省石屏县玉屏书院位于石屏县城北正街4号,坐落于玉屏山麓,故名。始建于咸丰元年(1851),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03平方米。
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兴建的太极书院,迄今已有221年的历史。位于云南省 昆明市 安宁市 安宁市第一中学内。
金山书院坐落于布尔津县友谊峰路,是一栋有着古朴韵味的砖红色建筑,紧挨额尔齐斯河的休闲广场,与中俄航运纪念馆相邻。
桐华书院位于新疆乌鲁木齐。为新疆最早的书院。清乾隆间伊犁满族人将军阿桂(广庭、云岩)建。值湘中宿儒徐世佐谪戍新疆,遂聘主讲席。“时边疆初拓,专勤训迪,士气蒸蒸”。乾隆三十三年(1768)大儒纪昀以谪继至新疆,亦讲学院中。
集贤书院,是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又名集贤殿书院。唐宋创立史馆、弘文馆(宋称昭文馆)、集贤书院,合称“三馆”。 汉、隋以来,有天禄阁、 文德殿、文林馆、麟趾殿、观文殿等官署,皆掌著述、藏聚群书、校理典籍。集贤书院与这些殿馆一脉相传,相因而立。
成立于2020年的贵州播雅书院,汇聚了一批文化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大学毕业生。乡村振兴语境下,书院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才能彰显出自己的特色?播雅书院探索出“乡村三变+传统书院+活态博物馆+研学基地”的发展模式,吸纳并鼓励村民入股,既可以让村民分享固定分红,还能通过书院用工、茶艺、文艺表演、民俗特色店铺、生态餐厅等方式带动就业,完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旅游文化从业者”的“乡村三变”。石行说,书院一直在探索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为只有开拓视野、扩大空间,立足于当下的民间书院才会获得生命力。”
景仰书院是位于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片区中的一组宁静院落。整体建筑布局从最大化保留场地上的一片老树开始,针对原有的仓库、宿舍和配电房进行保留、修缮和局部加建。我们希望新的空间系统能够尊重时间的痕迹,与现状遗存相互缠绕、迭代,共同塑造场所的新生命。
和平书院,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和平公园内,作为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将在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环境里,打造城市公园阅读集群,让阅读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苏州太湖书院
作为全省重点打造的10所岭南书院之一,汕头市将其列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八个一批”工程,与周边的汕头博物馆、胡文虎大楼、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融合联动,并精心规划建设汕头报业展览馆…
岭南书院·中山市香山书院是岭南书院下属书院。2025年1月1日,岭南书院·中山市香山书院在金钟湖国家森林公园揭牌,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怀德大街3号,依托十香园纪念馆建设而成,占地面积3879平方米,设有十香园纪念馆、岭南撷珍美术馆和隔山讲堂等多功能场所。2024年9月29日上午10:00,赓续岭南文脉 续写时代华章——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开幕式在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隔山讲堂举行。
厦门市仙岳书院位于厦门市仙岳山仙岳公园,2016年8月22日正式创立。秉承中华书院的传统,以讲学、祭祀、藏书为抓手,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使命,致力于在新时代恢复书院的讲学之风与易俗之功,同时积极探索现代书院的经济建设发展思路。
2017年4月29日上午10时,位于风景秀丽鸿山公园内的厦门市鸿山书院举行开院仪式,正式对外开放。
中共思明区委副书记张剑鸣表示,思明区将以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为主要任务,依托教育、文化、体育、科普、文明新风等七大平台,发挥志愿服务队的作用,不断开展学习、传播、实践活动,将金榜书院打造为承上启下的枢…
金沙书院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是新型文化综合体。前身是金沙公馆。1548年,葡萄牙商人离开后,公馆被改建为金沙书院。2024年6月21日,重建后的厦门金沙书院正式落成。重建后的金沙书院建筑面积约24450平方米,以“重山叠院”为设计概念,在功能和设施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内设有沉浸式数字展区、漆画展厅、大讲堂、文创商店等多个功能区,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和互动设备。
筼筜书院是厦门第一座现代书院,于2009年7月落成,位于国家重点公园——白鹭洲公园东区。筼筜是竹之雅称,书院以竹命名,自此鹭岛筼筜湖畔于竹林环水,桃李缤纷之中,多了一处可供商量旧学,培养新知之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书院秉承“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理念,开展多层次的国学教育普及活动、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以及国学专题研究等,是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新平台。2018年11月,筼筜书院获颁“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奖”。
清华大学笃实书院
清华大学为先书院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
清华大学行健学院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
清华大学致理书院
清华大学探微书院
清华大学未央书院
北京大学兰园书院是北京大学下设的机构,于2021年9月30日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启动创办。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的重要成员,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全国重点大学。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的重要成员,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全国重点大学。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的重要成员,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全国重点大学。
南昌大学焕奎书院是南昌大学下设的部门,创办于2020年。该书院医学创新实验班实行“三制(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三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特色培养模式;采用“临床医学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科研训练)+实践训练”等多样化和开放探索的专业培养体系。
南昌大学际銮书院是南昌大学的教学单位,成立于2015年,是南昌大学探索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新尝试。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约806年前后在世。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年—835年)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李渤(773~831年),字浚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大臣,殿中侍御史李钧的儿子。早年隐居嵩山,刻苦读书。元和初年,起家左拾遗,历任著作佐郎、右补阙、丹王(李逾)府谘议参军、赞善大夫、库部员外郎。得罪宰相皇甫镈,谢病归乡。唐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得罪宰相杜元颖,出任虔州和江州刺史。长庆二年,入为职方郎中,迁谏议大夫,充理匦使,转给事中,赐金紫。唐敬宗即位,上书营救崔发,得罪宦官集团,出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唐文宗太和五年,授太子宾客,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九,获赠礼部尚书。
白鹿洞书院后经宋代理学家朱熹苦心经营,声名大噪,成为了我过古代学术讨论和教育研究的中心。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人。世称“小东莱先生”。南宋理学家、文学家。许国公吕夷简六世孙、仓部员外郎吕大器之子。吕祖谦出身“东莱吕氏”,生于婺州,以门荫入仕,起家将仕郎。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调补南外宗学教授,累迁直秘阁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参与重修《宋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朝文鉴》。淳熙八年(1181年),逝世,享年四十五岁。宋宁宗时,追谥为“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追封开封伯。景定二年(1261年),配享孔庙。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概述内图片来源:吕祖
[约公元一二一六年前后在世]字广微,号蒙斋,庆元府鄞县人。袁燮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少承家学,又从学于杨简。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状元),授秘书省正字。十一年任湖州通判,迁秘书郎,改著作佐郎,出知徽州、衢州,有政绩。绍定三年(1230)兼任江东提点刑狱,后移司鄱阳,讲学学宫,修葺庐山白鹿洞书院,创建贵溪象山书院。端平元年(1234)兼任福建转运判官,迁秘书少监,疏指史嵩之不可重用,又反对进史嵩之为刑部尚书,被出知江州,再改知婺州。后升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官终兵部侍郎,兼吏部尚书。卒谥正肃。甫所至兴利除害;在朝靡切权贵,抗论不阿。卒,谥正肃。师事杨简,主张“万物与我心契”,为甬上陆学二传弟子之一。甫著有《蒙斋集》四十卷,《国史经籍志》又作有《孝说》《孟子解》《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宋史本传》及《蒙斋中庸讲义》等,并行于世。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改字钦夫,、乐斋,号南轩,四川绵竹人。南宋学者、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名相张浚之子。先后师从张浚、王大宝、胡宏,学习儒家理学。隆兴元年(1163年),门荫入仕,负责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直秘阁学士,出任江陵知府、湖北路安抚使,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务,教授学生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乾道五年(1169年),出任严州知州,迁吏部侍郎、侍讲,转左司员外郎。淳熙二年(1175年),出任静江知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淳熙五年(1178年),出任江陵知府、荆湖北路安抚使。淳熙七年(1180年),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为宣,史称张宣公。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合称“石鼓七贤”。张栻最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人,汉族江右民系。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中国南宋理学家,心学奠基人,陆王学派的开创者。陆九渊为乾道年间进士,入为太学国子正,后升作监丞。曾结茅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西南),学者称象山先生。光宗时出任奉议郎知荆门军,卒于任。陆九渊与朱熹齐名,而学术见解多有不合,主“心即理”说,尝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认为要认识宇宙本来面目,只要认识本心。与朱熹通信论难,曾会于鹅湖,作学术论争。其学术思想,为明王守仁所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先生全集》,近经整理为《陆九渊集》。(概述图来源)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但宁宗被韩侂胄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临川郡崇仁县(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元朝大儒,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南宋末年,考中乡试。南宋灭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述,人称“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出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作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参与核定《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对《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元统元年(1333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获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